糧食是大宗國際貿易商品。不同的大宗商品影響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唯糧食國際貿易影響全球福祉,需要特別的關注。
1. 國際貿易的重要性
世界糧食總體情況是基本夠吃稍有盈余,但糧食資源在國家之間分布很不均衡,全球糧食安全靠國際貿易實現(xiàn)。全世界食用農產品約20%用于國際貿易,養(yǎng)活全球五分之一人口,可見國際貿易對防止饑餓的重要程度。
2007-2008年金融風暴打亂了國際貿易,農產品國際貿易也隨之下挫,全球饑餓人口飆升至10億,這期間沒有發(fā)生重大自然災害。2019-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fā),國際貿易再受重挫,但食用農產品國際貿易很快恢復過來,呈一枝獨秀狀態(tài),最重要的是,未出現(xiàn)大規(guī)模饑餓現(xiàn)象。下圖來自美國農業(yè)部,虛線代表非農業(yè),實線代表農業(yè),可見2008年農產品國際貿易和非農產品國際貿易均下挫,2020年僅非農產品下挫,農產品很快恢復上揚。新冠疫情條件下,農業(yè)國際貿易的成功表現(xiàn),使其成為研究對象。相關研究顯示,主要有以下因素。
a) 國際組織汲取2008年饑荒的教訓,G20農業(yè)部長會議建立“農產品市場信息系統(tǒng)”( AMIS ,The Agriculture Market Information System),糧食供應和銷售信息透明化,很容易知道世界不缺糧,糧食出口國采取糧食禁運的很少,而且很快解除,糧食進口國沒有出現(xiàn)恐慌性搶購。
b) 世界糧農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要求各國適當降低農產品進出口技術標準,多年來發(fā)達國家用通過設定過高的技術標準,將發(fā)展中國家的農產品拒之門外,使用技術壁壘調整國際貿易違反WTO規(guī)則,但被普遍采用,這次疫情期間一些技術標準得以放松。
c) 農產品國際貿易中跨國公司的作用,疫情考驗經營者的應變能力,跨國公司整合了農產品的種植、加工、運輸、零售,調配空間大應變能力強,是恢復農產品國際貿易的主要力量,特別是拉美地區(qū)農業(yè),全流程都被跨國公司壟斷,疫情期間銷售額不降反升,主要農產品增長10%左右。
以上是本文背景情況,本文重點在國際貿易對糧價和食品安全的影響,從小麥和稻米的價格和貿易表現(xiàn)切入,這兩種農產品是各國食品安全的關鍵所在,我國也不例外。
2. 稻米價格特點
2008年饑荒中,稻米價格漲幅驚人,明顯蓋過小麥價格漲幅,從非洲到亞洲廣泛挨餓的都是稻米進口國,那一時期世界上出現(xiàn)了很多社會運動,表面上是政治動蕩,背后原因是饑餓。
下圖的稻米價格數據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谷物理事會,可見2008年亞洲米價從三百多美元每噸直線上漲到突破一千美元每噸,觸發(fā)全球恐慌性購糧。同期小麥價格也有客觀增長,但劇烈程度遠不及稻米,相關情況后文有述。
從國際貿易角度看,稻米是“少量富余用于交易”(thinly traded)。主要稻米出口國前四名印度、泰國、越南、巴基斯坦,自身是稻米的消費大國,而且沒有擺脫饑餓風險。稻米主要出口國中,只有出口量排名第五的美國無饑餓風險,可以敞開出口,但其產量不大。下圖來自經合組織與世界糧農組織2022年出版的《農業(yè)展望2022-2031》,豎軸代表出口比例,顏色代表不同年份,左邊第四位Rice是大米,右邊第七位Wheat是小麥,可見全球稻米出口占稻米產量的比例在10%,是各種糧食產品中最低的,小麥的交易比例一般在25%左右。
稻米是“少量富余用于交易”(thinly traded)的商品,稻米出口國政府傾向于用政策干預稻米出口,溫和的手段包括配額、設置出口最低價、縮短植物檢疫合格證有效期,激烈的手段包括禁止稻米出口,市場脆弱易波動。2008年的稻米劇烈漲價就是由越南禁止出口造成的,越南稻米出口量只有印度的三分之一,引發(fā)的后果卻很嚴峻,先是菲律賓搶購,然后富裕國家沙特也搶購,造成恐慌,催促國際米價直線上升,很多發(fā)展中國家無錢買糧陷入饑荒和社會動蕩。
2008年全球食品短缺后建立的AMIS農產品信息系統(tǒng),在疫情期間起到重要作用。疫情發(fā)生后,越南再次禁止稻米出口,但認識到全球食品并不緊缺后,很快就取消禁令。未來AIMIS系統(tǒng)是否能可靠的發(fā)揮作用,卻很難說。2022年印度五月份禁止小麥出口,九月份禁止碎米出口,并對白米出口加征20%出口稅。
稻米出口國政府傾向于控制出口,人為干預稻米的國際貿易,小麥出口國很少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世界糧食供應靠國際貿易維持,稻米的國際貿易具有天生的不可靠性,稻米進口國更容易出現(xiàn)糧食危機。
在稻米品質差別不大的前提下,各國出口米價懸殊極大,表明全球市場不統(tǒng)一,變數很大。下圖來自美國農業(yè)部2020年到2021年統(tǒng)計數據,顯示長米在不同出口國的FOB價格,印度賣三百多美元每噸,美國的要六百多美元每噸。各稻米出口國米價差別很大,稻米國際貿易不是根據市場情況自發(fā)調節(jié)。政府時常干預米價,最常見的方式是補貼小農戶,使得低效農業(yè)能維持下去。政府時常干預調整,市場就不好預測,資本就不敢介入。小農經濟條件下,存糧可以通過家庭消費或飼養(yǎng)畜禽消化;資本經營條件下,存糧無法消化,資本無法回收,也無法進行下一輪耕作。
3. 小麥價格特點
稻米的上述缺陷小麥都沒有,小麥市場供應充足很少人為干預。下圖來自美國農業(yè)部2022年11月《谷物 全球市場和貿易》, 可見各國小麥出口價格差異小且漲跌一致,這是成熟市場的特征。
2008年饑荒中,小麥價格有顯著上漲,但遠不及米價漲幅。下圖來自經合組織和世界糧農組織2022年出版的《農業(yè)展望》,世界谷物價格采樣中,小麥價格采用的美國小麥價格,大米價格采用印度大米,左圖是預測右圖是實際,可見在2008年,小麥價格漲幅比大米溫和很多。
2022年初俄烏戰(zhàn)爭爆發(fā),這兩個國家都是小麥主要出口國,下圖是世界糧農組織FAO和經合組織OECD預測了俄烏戰(zhàn)爭對2022-2023年度小麥價格的影響。
在烏克蘭小麥出口下降100%,且俄羅斯小麥出口下降50%的極端情況下,小麥價格預計下跌34%,仍然是溫和下跌??梢娦←渻r格的穩(wěn)定性。
小麥供應穩(wěn)定,價格很難暴漲,是因為小麥沒有稻米的那些劣勢。小麥出口國自身沒有饑餓風險,可以敞開供應;小麥出口國的種植與收獲是大規(guī)模機械化,在資本控制下高效開展;小麥進出口受市場自發(fā)調解,沒有國家政策等人為干擾因素,價格變動在合理范圍內,而且容易預測。
4. 國際糧價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如果說全球糧食安全離不開國際貿易,中國就更離不開。中國基本上還是稻米進口國,而且是最大進口國。國際市場稻米供應不穩(wěn)定且價格不穩(wěn)定,給中國糧食安全增加了一層風險。
農產品可以粗分為兩種,一種是資本密集型,最有代表性的是小麥和玉米,大面積機械化生產,只需要很少的勞動力,多投資就能多產出。另一種是勞力密集型,最有代表性的是蔬菜,要人力不斷的種植、收獲、整理。稻米雖是主糧,但主要靠低效的小農經濟經營,沒有體現(xiàn)出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特征。經濟不發(fā)達國家,希望控制本國糧食安全,補貼小農戶耕作,人為控制稻米出口,情有可原,暫時無法改變。雖然大面積機械化種植水稻,在技術上是成熟的,但稻米生產受經常受各國政策影響,市場無法預見,不利于資本進入。在資本顯示威力之前,稻米供應和價格的不穩(wěn)定性將繼續(xù)維持。
以上述及的都是人為影響,農業(yè)生產還有一個影響因素--氣候。全球氣候變暖正越演越烈,氣候變暖對農作物生產既產生不利影響也產生有利影響,兩者可能長期處于均勢。但對于稻米生產,氣候變暖可能顛覆性影響。稻米生長要大量的水,用水量之大不是一般性灌溉能解決的,況且印度及東南亞水利基礎設施極差,這些國家稻米生產完全依賴于季風雨。千百年來季風雨總是準時到達,而且在整個濕季滋潤土壤。近年來季風雨已經不穩(wěn)定,降雨來得過猛形成水災,然后在濕季長期無雨。
2022年之前的數年間世界稻米的存貨量一直在穩(wěn)步增加,印度卻開始限制糧食出口,氣候變化是重要因素,甚至有專家預計,印度將變成糧食進口國。果真這樣,稻米的國際貿易將發(fā)生極大的變化。
綜上所述,世界糧食安全靠國際貿易才能維系,中國也一樣,而且中國的主糧是稻米,在國際貿易中有更大的風險性,需要更小心的應對。